您所在的位置: 专家访谈 >> 详情
125
0
院士专访 | 乔杰教授:科普教育优先,让生育友好型社会从“政策倡导”走向“全民自觉”
在“国际生殖遗传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湖南省医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召开期间,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长沙,共同探讨生殖医学与遗传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次会议围绕生殖与遗传学领域热点问题、前沿进展与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旨在推动行业发展,为更多家庭解决生育难题。
乔杰
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 辅助生殖技术


背景.jpg



“国际生殖遗传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暨湖南省医学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召开期间,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长沙,共同探讨生殖医学与遗传学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次会议围绕生殖与遗传学领域热点问题、前沿进展与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旨在推动行业发展,为更多家庭解决生育难题。为此,妇产科网非常荣幸采访到中国工程院乔杰院士。乔院士深耕生殖医学多年,带领团队在单细胞测序、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等技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访谈中,她结合自身研究与临床经验,分享了生殖医学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转型的关键路径,以及跨学科技术如何助力突破临床瓶颈,同时也谈到了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与年轻医生培养等实际问题。


专家简介

乔杰.png




乔杰 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医学部主任


现任中国科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


❖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中国女医师协会会长等


长期致力于从事妇产及生殖健康相关临床、基础研究与转化工作,在女性生殖障碍疾病病因及诊疗策略、生育力保护保存、人类配子及胚胎发育机制、防治遗传性出生缺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持续关注妇幼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守护妇儿全生命周期健康。


您在单细胞测序、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等技术中取得的全球领先成果,请您介绍一下这些技术是如何推动生殖医学从“经验医学”向“精准医学”转型?同时这些技术如何推动临床诊疗?


自1978年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诞生以来,辅助生殖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生殖医学领域的发展,并迅速实现技术革新。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推动了临床实践经验的快速积累,还催生了众多新技术。从最初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到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再到植入前遗传学检测,这些技术的迅速应用都建立在丰富的临床经验之上,而这些经验是在小鼠实验和临床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


这种经验的积累使许多患者受益,但也暴露出关键问题——如何解决人们对未来子代安全性的担忧?从临床经验到精准诊疗,关键在于进行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提供科学证据。特别是从生命的起源——卵母细胞、精子、胚胎发育、胎儿——再到下一代的起源,精子、卵母细胞,这一循环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微观变化。这正是我今天讲座的主题:通过解析微观世界来促进临床学科的发展。

生殖医学可能是继第三次世界科技革命之后,人们受益最多的一个学科。它能够从单细胞水平解析表观遗传信息,而且这些解析方法仍在不断进步。从遗传信息的转录、全基因组分析,到表观遗传学、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再到代谢组学,现在单细胞和蛋白质组学的方法也在不断精进。这些技术使得我们在生殖医学领域中对精准医学应用在不断拓展。随着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特别是大批青年才俊的加入,我国在该领域已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正站在全球生殖医学研究的最前沿。


当前生殖医学与遗传学、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已展现出丰富可能性。从您作为学科领军者的专业视角出发,哪些跨学科技术或研究方向有望在未来为生殖健康领域的临床瓶颈突破提供关键助力?


生殖医学目前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成功率,二是确保生殖质量,从而促进人类的持续繁衍。为了在这两个方面取得进一步的突破,跨学科合作显得尤为关键。自X射线衍射技术首次揭示人体内部结构以来,到现在体外受精胚胎整个发育过程,我们已经见证了生物学与生殖医学的深度融合,包括显微镜技术、体外培养技术、化学材料、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物信息分析等。展望未来,结构生物学等快速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些技术对深入理解人类微观世界的重要性。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特别是Deepseek等技术,正受到广泛关注。我们也在进行各种属地化布局、具体学科布局,以促进这些综合技术的发展。


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需攻克诸多关键影响因素,如子宫内膜容受性、母体对胚胎的营养供给及胎儿后续发育调控等。在这一过程中,一系列技术细节的精准把控尤为重要,例如:促排卵药物对卵母细胞发育的潜在影响、受精过程中体外培养的影响、显微镜光线对胚胎的影响,以及卵母细胞成熟促进药物的精准选择等。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介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创新路径。由于时间所限,本次报告主要聚焦微观层面的探讨,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宏观层面的研究同样至关重要。我们坚信,未来通过多学科协同合作,特别是在精准诊疗和生育力预测方面,生殖医学将实现突破性发展。


在“生育友好型社会”战略下,我国已通过哪些技术创新和政策实践支持全周期生育友好服务链建设,让更多家庭“敢生、能生、优生”?


从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角度来看,至关重要的是整个社会对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贡献和付出的理解,以及对女性职业生涯和生活质量的关注。为此,政府做了一系列政策的调整,并且已初见成效。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理念的更新,与理想状态之间仍存在差距。因此,我们还需继续努力构建一个友好的生育文化。作为生殖医学工作者,我们肩负着重要的科普使命:一方面要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帮助公众科学认知人类生育规律和现代医学的干预边界;另一方面要强调适龄生育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一个突出矛盾是:许多育龄人群年轻时生育意愿较低,而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女性生育力显著下降后,往往面临"怀不上、保不住、生不好"的生殖健康困境。


面对不孕、流产、出生缺陷等情况,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科普教育,促使社会、育龄夫妇和年轻人对人类生育有更深入的认识,帮助他们提前进行生育力评估。在特殊情况下,提前保存生育力,以便未来有更多选择。因此,生育力保护和保存技术,如卵母细胞的冻存、睾丸组织或微量精子的冻存等,都需要在技术方法上不断精进,相信这也可以帮助到更多未来希望生育的年轻男性和女性。

此外,对于高龄生殖问题,我所在的北医三院取得科技部认可,获得全国生育力促进重点实验室。在生育力促进方面,生育力的重塑是一个关键环节。在生育力重塑的技术方法上取得突破,这要求我们继续深入研究生育力的基本原理以及生殖衰老的规律。在男性和女性生殖方面,我们实验室特别关注女性生殖,致力于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


作为深耕生殖医学领域多年、培养无数行业精英的从业者,您认为年轻医生最需培养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是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生殖医学事业的热爱和对病人的关心。作为老师们,我们的职责是培养他们的各项能力,包括逻辑思维、实践技能及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如何将现代技术、个人知识和患者面临的问题相结合,从而提升整体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个人认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坚定的毅力至关重要。未来,他们有可能成为领域的核心力量与领导者,进而改变人类的命运。我今天的主题是关于命运,人类命运的改变需要靠我们自己。对年轻医生的培养,不仅能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改变自身命运,更能通过他们的专业服务,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家庭,让更多家庭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种从被动接受生育困境到主动掌控生育命运的转变,正是生殖医学事业赋予我们的使命与价值。


小结

生殖医学的发展依赖技术突破与跨学科融合,而科普是连接科学与公众的桥梁。通过科普提升社会对生育规律的认知、推动生育友好文化建设,是实现“精准医学”与“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关键环节,需政策、技术与医学从业者共同发力。


责编:崔柳

评论(0)
精彩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