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是女性生殖道常见的先天畸形,其所致的生育功能障碍与盆腔疼痛已成为妇科临床重要挑战。妇产科网特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妇产医院贾雪梅教授,分享关于“先天性发育异常的子宫相关手术”的相关经验与见解。
妇产科网:作为多次参加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科技创新与器官整复分会学术年会的专家,您如何看待本届(第七届)会议传递的核心观念?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国家对肿瘤防控的重视(如宫颈癌筛查与疫苗普及),妇科疾病谱正发生转变。未来,将更聚焦于“预防为主”,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阻断疾病进展等维度深化诊疗,这也是器官整复理念的重要延伸。
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包括无子宫、残角子宫、双子宫等多种类型,患者发现异常的时机可分为两类:
青春期早期就诊:部分患者在月经初潮前后出现症状(如周期性下腹痛),从而及时就医;
体检偶然发现:另一部分患者通过常规体检发现子宫发育异常,此前无明显症状。
二、诊疗核心原则:是否影响生活与生育
1、无需干预的情况:若子宫发育异常未对患者造成影响(如双子宫患者子宫功能正常、可正常妊娠),可暂不进行医学干预。
2、需积极处理的情况:以残角子宫为例,若存在宫腔梗阻(如月经血无法排出),可引发进行性加重的痛经、经血逆流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需及时干预。
三、临床处理的关键要点
(一)详细采集症状病史
重点关注梗阻性症状:
✦周期性下腹痛且进行性加重;
✦月经周期规律但无经血排出。
(二)多元化妇科检查手段
1、未婚患者的特殊检查:
无法进行常规妇科检查时,可通过直肠检查评估盆腔情况。
2、辅助检查的分层应用:
✦超声检查:初步判断子宫数量、形态及有无间隔;
✦核磁共振(MRI):优势在于呈现立体解剖结构,可同步发现伴随异常(如单侧肾脏发育畸形、输尿管畸形等),为手术安全提供重要参考。
(三)术前评估的临床意义
以残角子宫合并功能型宫腔为例:
1、症状机制:残角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但因无宫颈通道导致经血淤积,引发剧烈腹痛,并可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诱发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盆腔粘连。
2、MRI的关键作用:
✦明确异常子宫位置及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判断盆腔粘连程度,为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四、总结:从症状到解剖的精准诊疗路径
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的诊疗需结合症状评估、妇科检查及影像学技术,以 “是否影响功能” 为核心决策点。尤其对于梗阻性病例,术前通过 MRI 等手段全面掌握解剖细节(包括邻近器官发育情况),是确保手术安全与疗效的关键。
一、学科合作的诊疗趋势:从 “分段管理” 到 “全程协同”
当前妇科疾病诊疗指南愈发强调生殖科医生的早期介入,打破传统 “妇科先治疗、生殖科后介入” 的分段模式。
以妇科肿瘤患者为例,传统流程是妇科完成诊断与治疗后再转交生殖科处理生育需求,而现代模式则提倡在初诊时即邀请生殖科共同制定生殖保全计划,实现 “诊疗-生育” 全程管理。
二、多学科合作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根据患者生育需求分层干预
1、年轻暂未计划生育的患者
重点:进行未来生育力预测,为后续决策提供依据。
2、近期有生育需求的患者
生殖科早期介入内容:
✦生育力评估:通过窦卵泡计数、抗缪勒管激素(AMH)测定、性激素六项等指标评估卵巢功能;
✦卵巢功能监测:动态跟踪卵泡发育情况,为受孕时机提供参考。
(二)妇科与生殖科的分工与协作
1、妇科医生核心职责:聚焦生殖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如子宫畸形矫正、肿瘤切除等),术后向生殖科反馈患者恢复情况,包括:
✦子宫解剖结构重建效果(如双阴道、完全纵隔阴道手术中的通道选择);
✦术中发现的盆腔粘连、内膜状态等细节。
2、生殖科医生核心职责:基于妇科提供的信息制定助孕方案(如试管婴儿、宫腔内人工授精等),并结合生殖道解剖特点调整操作策略(如优先选择优势通道进行宫腔操作)。
(三)全周期随访体系:纳入产科的三方协作
生殖科接诊后,建议在患者妊娠期间引入产科医生,形成 “妇科-生殖科-产科” 三方共管模式,重点关注:
✦妊娠早期:评估子宫畸形或术后结构对胚胎着床的影响;
✦中晚期:监测妊娠并发症(如早产、胎盘位置异常等),制定个性化分娩方案。
三、多学科合作的临床价值与案例说明
1、提升生育保全成功率
以先天性子宫畸形患者为例,妇科手术矫正解剖异常后,生殖科通过早期卵巢功能评估与促排卵方案优化,可减少因治疗延迟导致的生育力下降。
2、降低妊娠风险
案例:完全纵隔阴道患者经妇科手术重建优势通道后,生殖科在人工授精时可规避非优势通道的干扰,提高受孕率;产科在孕期可针对性监测子宫收缩情况,降低早产风险。
3、优化患者全程体验
多学科同步介入避免患者在不同科室间辗转,尤其对年轻患者而言,早期明确生育保全方案可减轻心理焦虑。
四、总结:从 “疾病治疗” 到 “生命质量管理” 的理念升级
妇科与生殖科的协同诊疗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合作,更是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理念落地。通过早期评估、分工协作与全程随访,实现 “解除疾病困扰” 与 “保障生育权益” 的双重目标,尤其适用于先天性生殖道畸形、妇科肿瘤等对生育功能影响显著的疾病。未来需进一步通过指南规范与临床路径优化,推动多学科合作模式的标准化与常态化。
总结
从解剖修复到功能重建,贾雪梅教授的临床实践始终以“患者生育力与生活质量”为核心。在器官整复理念引领下,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的诊疗已从单一手术走向多学科协作,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以患者为中心”医疗本质的回归。未来,随着精准医学与微创技术的融合,这类患者的生育希望将被进一步点亮。
贾雪梅 教授
南京市妇幼保健院
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医学博士,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科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江苏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江苏省妇幼保健协会妇科微创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2年,擅长妇科肿瘤的手术,化疗,生物靶向治疗及基础研究。
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人才,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妇科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十四五”医学重点学科妇产科学带头人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基金等国家级、部省级课题16项,主编著作3部,参编著作8部,主译著作1部,参编指南1项、团体标准1项、技术规范1项,专家共识9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1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 Commun, P Natl Acad Sci, Cell Death Differ, Cancer Immuno Res, Adv Sci, Biosens Bioelectron,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等高水平杂志发表SCI论文58篇
获奖情况:
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二等奖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科技创新三等奖
江苏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江苏省医学科技二等奖
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新技术引进二等奖
江苏省妇幼保健新技术引进一等奖等
责编:霍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