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作为困扰众多女性的常见盆底疾病,其诊疗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始终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妇产科网特邀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珠海妇儿医院)刘木彪教授,分享关于“压力性尿失禁”的诊疗见解与前沿观点。
目前抗压力性尿失禁手术路径主要分为经闭孔路径与经耻骨后路径,两者均能有效解决尿失禁问题,且具备手术简便、操作便捷、易于学习掌握的共同优势,其核心差异体现在以下方面:
1、并发症差异:
经耻骨后路径:因需经过膀胱所在区域,膀胱损伤及耻骨后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
经闭孔路径:不经过耻骨后区域,几乎无膀胱损伤风险,但吊带穿行闭孔及闭孔内外肌、大腿肌肉时,可能刺激肌肉与神经,导致术后疼痛几率增加。
2、理论疗效差异:
抗尿失禁的关键在于矫正 “吊床” 及耻骨尿道韧带功能。耻骨尿道韧带位于尿道旁两侧,斜向上方将吊床悬吊固定于耻骨后骨膜,经耻骨后路径更贴近这一生理张力状态,理论上疗效更优。
经闭孔路径通过水平张力托举尿道,缺乏斜向上的生理张力,但目前尚无数据明确两者疗效差异。若闭孔入路术后效果不佳或复发,可再行耻骨后入路手术。
妇产科网
对于难治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目前有哪些术式的局限性?又有哪些联合治疗方案?
难治性压力性尿失禁通常指经一次或多次保守/手术治疗后效果欠佳或复发的病例,其局限性与联合方案需从病因诊断与治疗策略展开:
1、术式局限性:
类型判断偏差:压力性尿失禁分为解剖型(耻骨尿道韧带及吊床缺陷导致尿道支持障碍)和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型。现有抗尿失禁手术对解剖型疗效更佳,对括约肌功能障碍型效果欠佳。
混合性尿失禁影响:若患者合并急迫性、充溢性等其他类型尿失禁,手术仅能解决压力性尿失禁部分,其他类型未矫正会导致术后疗效不佳。
2、联合治疗方案:
精准诊断优先:术前需通过充分评估明确尿失禁类型及合并因素,如是否为混合性尿失禁、括约肌功能是否异常等,与患者充分沟通预判疗效。
多手段综合干预:手术同时结合药物治疗、物理康复治疗、雌激素补充等综合性方法,以提升难治性病例的治疗效果。
3D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等新技术在抗尿失禁领域的应用前景如何?
刘木彪教授
抗尿失禁手术目前主要采用经阴道与经腹腔镜两种路径,3D腹腔镜、机器人手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前景可从技术优势与发展趋势分析:
1、技术优势:
3D腹腔镜与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均为3D视野,相比传统2D腹腔镜,空间立体感更强,对解剖位置与层次的识别更精准,清晰度与分辨率更高,能为手术操作提供更好的支持。
对初学者而言,3D技术可辅助其更精准地识别解剖结构,提升手术效果;有经验的术者在2D下虽也能完成操作,但3D技术可进一步优化精准度。
2、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技术进步,机器人有望融合AI技术,实现术中评估的精准化,为解剖位置判断与手术操作提供更高效的支持,进一步提升抗尿失禁手术的治疗效果。
总结
刘木彪教授在压力性尿失禁诊疗领域的分享,从金标准术式的细节对比到难治性病例的多维度分析,再到新技术应用的前瞻思考,始终贯穿“精准诊断、个体化治疗”的理念。他以严谨的学术态度与创新的技术思维,为盆底疾病的诊疗发展提供了重要方向,切实推动着女性盆底健康领域的技术进步与临床实践优化。
专家简介
刘木彪
✦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华南理工大学附属珠海妇儿医院)党委书记、院长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人民好医生、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岭南名医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医学专委会副主委 兼单孔腹腔镜治疗学组组长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盆底康复与重建手术专委会 主委
✦广东省医师协会妇科内镜医师分会 主委
✦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妇科专委会 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机器人外科学分会 副主委 兼妇科学组组长
✦广东省泌尿生殖协会盆底分会 候任主委
✦广东省医学会医学科普与健康分会 副主委
代表性成果:
✦国内首例单孔腹腔镜妇科肿瘤根治手术完成者
✦《盆腔器官脱垂与重建手术刘木彪2020观点》作者
责编:霍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