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女性健康领域前沿,本期专访妇产科网特邀妇产科领域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段华教授。
在女性器官整复与康复学科发展的探讨中,段华教授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学术洞见,深入剖析学科建设的关键方向,从技术规范化培训到诊疗理念革新,从多维度评估体系构建到基层能力提升路径,为行业发展提供专业指引。一同感受段华教授在学科建设、技术创新与健康服务中的责任与担当,为女性健康事业发展注入的智慧与力量。
妇产科网:作为第七届全国学术年会的大会主席,能否介绍本次会议的核心内容设置?特别是菁英培训、专题讨论和手术展播等特色板块,旨在解决当前领域哪些关键问题?
段华教授:
本次会议是中整协科技创新与器官整复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核心聚焦“女性器官整复”—我们的内容设置紧扣三大特色板块,直击临床痛点:
1.菁英培训:聚焦基层实操短板,强化物理康复与手术技能
培训针对基层医生在“整复”领域的认知与操作缺口,设置三大方向:
整复性手术培训:以宫腔手术为例,系统讲解如何通过手术恢复器官形态与功能,纠正“重切除、轻修复”的传统思维。
物理能量康复培训:通过视频演示与器械操作,解析激光(如二氧化碳激光)、电刺激等技术在尿失禁、阴道松弛、外阴白斑等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
介入能量技术培训:聚焦激光切割凝等微创手段,针对顽固性疾病(如外阴白斑)的精准治疗,帮助基层医生掌握“低风险、高疗效”的操作逻辑。
2. 专题讨论:革新学术认知,破除临床误区
邀请专家围绕“女性器官整复”的新进展展开交流,该板块聚焦的核心方向:女性器官手术整复与物理康复。所有讲者的选题均紧密围绕近年领域内的新进展,包括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以及临床应用与疗效评价。
3.手术展播:直观呈现实操要点,提升技能学习效率
我们特别设置的手术视频展播板块,旨在解决文字叙述难以直观呈现实操细节的痛点。该板块精选临床中女性器官整复与物理康复的真实案例,不仅直观展示手术操作要点,更结合病情进行临床解析——从患者个体情况出发,完整呈现技术应用逻辑、治疗过程及效果评估。通过视频演示,医生能更清晰、直观地掌握操作要领,在视觉认知中建立感性理解,更快把握整复手术与物理康复的核心技术精髓。
妇产科网:女性器官整复在妇产科医生眼里应怎样进行理解?应当建立怎样的评估标准和适应证把控原则?
女性器官整复与康复领域的现状及认知误区,正是我们需要直面的关键议题。关于整复的核心理解,可从三类疾病范畴切入:
损伤与退化性疾病:像产后阴道松弛、尿失禁这类产康问题,以及老龄化导致的阴道干涩、绝经后泌尿生殖综合征等,都是因器官损伤或功能退化引发的身心不适;
畸形矫治:临床常见的生殖道畸形,如下生殖道的处女膜闭锁、阴道纵隔/横隔、阴道闭锁,上生殖道的各类子宫畸形等,需通过手术恢复器官正常形态;
增生性与形态异常病变:比如外阴良性赘生物、巴氏腺囊肿等,这些表浅病变的手术治疗本就是妇产科医生的基础职责,治疗时需兼顾病变切除与器官功能保护。
评估标准需从“形态”与“功能”双维度构建:
通过妇科检查、超声、MRI等手段明确器官结构异常(如脱垂程度、畸形类型);
借助尿流动力学检测、盆底肌电评估、性生活质量问卷等,量化功能障碍的具体程度。
适应证把控原则与传统手术逻辑一致,但更强调“功能保护”:
治疗理念前移,治疗在早期阶段及时干预,避免疾病进展;
遵循“能物理康复不手术、能微创不开放”的原则,例如轻度阴道松弛优先选择盆底肌训练结合激光康复;
核心目标是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保护生育功能、性功能等器官核心功能
妇产科网:对于希望开展女性器官整复手术的基层医生,您建议如何循序渐进提升临床能力?
基层医生是推动整复理念下沉的关键力量,学习路径需兼顾“理念革新”与“实操落地”:
1.理念先行:从“疾病切除”到“器官保护”的思维转变
适应“大健康”趋势:关注疾病早期干预(如产后42天盆底筛查),而非等待严重病变再手术;
突破“唯手术论”:认识到物理康复(如电刺激、生物反馈)在早期阶段的核心价值,减少过度依赖手术。
2.系统学习:从指南共识到临床案例的分层积累
掌握行业规范:学习《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治指南》《器官整复手术操作共识》等,明确各类疾病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与专项培训:通过“菁英培训”“学术年会”等平台,学习激光设备、盆底康复器械的标准化操作;
跟岗实践:可联系上级医院,针对宫腔镜粘连分解、盆底修复等具体术式进行短期进修。
3.临床实践:从“基础病例”到“复杂病例”的进阶策略
优先开展基础项目:如产后盆底康复、轻度尿失禁的物理治疗、外阴良性病变的激光治疗,积累操作经验;
建立病例数据库:记录治疗前后的形态与功能指标(如激光治疗外阴白斑的复发率、盆底康复后尿失禁改善率),总结疗效规律;
多学科协作:与康复科、影像科合作,提升合并症(如糖尿病、肥胖)患者的整复治疗能力。
4.持续交流:借学术平台打破基层信息壁垒
参与区域性学术会议,分享基层经验;
通过手术视频展播、病例讨论群等渠道,学习前沿技术,保持知识更新。
基层医生的核心优势在于“贴近患者、便于早期干预”,只要夯实理论基础、规范操作流程,完全能在女性器官整复领域发挥关键作用——这不仅是技术提升,更是“以患者为中心”诊疗理念的深化。
专家简介
段华 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博士后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专家
国家卫健委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七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科技创新与器官整复分会 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 副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妇科内镜学分会 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 副主任委员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杂志》副主编;《妇产与遗传杂志(电子版)》副主编;《中国医疗美容杂志》副主编
责编:崔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