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困扰育龄女性的常见妇科疾病,其引发的慢性盆腔痛与不孕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腹腔镜手术中卵巢储备功能的保护更是临床诊疗的关键难点。
妇产科网特邀山西省妇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郝敏教授,针对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的生育力保护策略、单孔腹腔镜技术在生殖道整复中的创新应用展开专业解读,为业界同仁提供规范化诊疗思路。
妇产科网:
郝敏教授,您在单孔腹腔镜腹膜代阴道成形术领域有着丰富经验,能否谈谈该术式在安全性、功能恢复及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相较于传统术式有哪些突破性改进?
郝敏教授:
这类患者多为年轻女性,在结婚前接受治疗,因此对美容效果要求极高。
单孔腹腔镜的最大优势在于美容效果——相较于多孔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它仅通过脐部单一切口完成操作,术后疤痕隐蔽,几乎可实现“无痕”。
从安全性来看:
手术的核心在于解剖结构的精准保护。只要术中在分离腹膜时谨慎操作,避免损伤膀胱、直肠及输尿管,借助腹腔镜的清晰视野,手术风险是可控的。
在功能恢复方面:
我们对阴道的长度和宽度有严格标准:正常女性阴道长度约10公分,直径约3公分,而MRKH综合征患者术前前庭到盆膈的距离通常仅5公分左右,需通过手术延长。
通过精准测量与操作,确保术后阴道长度达标,且盆膈打开的宽度适宜,这样患者术后无需进行痛苦的阴道扩张,极大提升了生活质量。
可以说,单孔腹腔镜腹膜代阴道成形术在安全性、功能恢复及美容效果上,都显著优于传统开腹手术,也更受年轻患者青睐。
在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中,如何通过优化止血方式、手术技巧及围术期管理,最大限度保护卵巢储备功能并提高生育需求患者的妊娠率?
郝敏教授:
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中约50%合并不孕,因此手术对生育力的保护至关重要。我们从三个维度进行优化:
1、止血方式的选择:
囊肿剥除后的创面渗血,应避免大面积电凝。若必须用电凝,需采用低功率、点对点的方式,减少对卵巢组织的热损伤。最佳方案是缝合止血,但缝合时需注意力度——以止血为目的即可,切勿过紧牵拉卵巢组织,否则会影响术后卵巢功能恢复。
2、手术技巧的精细化:
剥离囊肿时,关键在于寻找囊肿与正常卵巢组织的界限。若界限辨别不清,可能会误剥过多正常卵巢组织。我们在术后病检中发现,部分剥除的囊皮上附着有正常卵巢组织,而卵泡数量是固定的,过多切除会直接导致卵巢功能下降。因此,精准剥离是保护卵巢储备的核心。
3、围术期管理的严谨性:
术后需密切观察创面,防止血肿形成。若血肿继发感染,会进一步损伤卵巢功能。只有通过优化止血、精细操作及科学管理,才能全方位保护卵巢功能,提高生育需求患者的妊娠率。这类患者多处于生育年龄,手术不仅是治病,更是对生育力的守护,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患者的未来。
总结
从单孔腹腔镜技术的美容与功能双重突破,到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中对生育力的极致保护,郝敏教授的临床实践始终贯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在妇科微创领域,她以技术革新为刃,以严谨态度为盾,为女性健康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屏障。
专家简介
郝敏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山西省妇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她深耕妇产科领域数十年,兼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专委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山西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分会主任委员等多项学术职务,并担任《Obstetrics &Gynecology》(中文版)副主编、《中华妇产科杂志》编委等,在妇科微创手术与生殖健康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临床经验。
责编:霍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