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网聚焦ASGO 2025前沿热点,特邀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陈晓军教授,分享关于“FIGO 2023系统中的分子遗传学分类”的相关经验与见解。
专家介绍
陈晓军 教授
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副院长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子宫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女性生殖道疾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第二届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妇产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上海医师协会妇科肿瘤分会副会长
❖《Journal of Gynecologic Oncology》主要编委
专家访谈
问题1:FIGO 2023系统首次将分子遗传学分类纳入妇科肿瘤分期标准,这一改变对临床诊疗决策带来哪些具体影响?
陈晓军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FIGO 2023的分期应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新分期突破了既往基于肿瘤累及范围进行分期的传统,整合了除肿瘤累及范围之外的其他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键临床、病理以及分子分型信息,形成了更能精准判断肿瘤预后的新分期。
举个例子,在2009分期中,都是局限于子宫的I期子宫内膜癌,会因为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有显著不同,即使是同一期的肿瘤,预后也有显著差异。这让我们在临床处理上非常混乱,除了分期,还要整合分子分型、病理类型(侵袭性或非侵袭性)以及淋巴血管浸润情况,才能决定治疗方案,确实让临床医生很困扰。
在这种情况下,FIGO 2023分区经过了数年的酝酿——基于2013年TCGA分子分型提出以来的大量临床证据,将分子分型、病理类型以及淋巴血管浸润等充分整合到了分期中。这使得子宫内膜癌的新分期能对患者的预后有更精准的评估。
例如,整合分子分型后,有些局限在子宫的肿瘤,虽然病理类型为高级别肿瘤,有淋巴血管浸润,看似预后很差,但如果分子分型是POLE突变型,患者预后就非常好,手术3~5年后基本没有复发和转移。这样新的分期可以有效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到位。
因此,FIGO 2023新分期能让临床医生更清楚肿瘤的预后,为治疗决策提供清晰指导。
问题2:在推广FIGO 2023 分子遗传学分类时,您认为不同医疗机构的检测能力(如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分析)差异会如何影响该标准的落地?如何解决资源不均衡问题?
陈晓军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分子分型严重影响肿瘤生物学行为判断、分期和患者处理,所以分子分型的检测的质量控制异常重要。
传统病理诊断可以通过切片会诊确认,但分子分型基于大量测序数据,标本选取、测序数据的准确都会严重影响分子分型的最终结果。
因此,必须强调严格的分子分型检测质控:
(1)临床病理医生和分子病理专家要充分合作。首先要挑取最感兴趣的肿瘤病灶,不能误取正常组织,这需要有经验的病理专家在镜下圈取典型肿瘤病灶送检。如果病灶有多种形态(比如一处是内膜癌,另一处是透明细胞癌),要把两个病灶都圈出,分别检测,避免漏诊高危类型。
(2)强烈建议在CLIA验证实验室采用经验证的方法进行检测。
(3)建议采用NGS二代测序结合免疫组化的整合方法进行分子分型。
(4)临床医生拿到分子分型报告时,建议先看质控报告,确认肿瘤比例、测序深度、碱基数等达标,且检测panel覆盖所需全部基因后,明确检测报告是可信任的,再仔细查看检测结果。
关于资源不均衡的建议:若条件有限,可采用简化分子分型——用一代测序检测POLE基因热点突变,结合免疫组化评估错配修复系统和P53。简化的分子分型方案与整合NGS和免疫组化的方法符合度达95%以上。但需注意,简化分型可能漏诊部分p53abn病例。条件允许时建议采用整合NGS和免疫组化的分子分型方案。
问题3:当前分子分类主要依赖有限的生物标志物,未来是否有计划整合多组学数据以进一步完善分型体系?
陈晓军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事实上,TCGA分子分型就基于多组学数据(基因组、蛋白组、表观遗传学等),但因耗时、成本高,临床难以推广,后来才发展出简化方法(测序+免疫组化)。
未来,随着检测技术提升,成本降低,可能会“由简入繁”,回归更精准的多组学整合分型,实现更精细分层。
当前,我们可以对“无特殊分子特征(NSNP)”类型进一步分层。NSNP是排除POLEmut、p53abn、MMRd后剩余的一篮子生物学行为各异的子宫内膜癌。基于现有的临床证据,可通过免疫组化分层:若雌激素受体表达阴性,或L1CAM免疫组化阳性率>10%,预后较差,归为高危类型。
未来,基于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深入理解,会有更精准的分层。
问题4:请您评价一下妇产科网并给出意见和指导
陈晓军教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
妇产科网是很好的公益平台,能让更多妇产科医生了解最新知识和信息,也提供了交流渠道。希望未来能多开展公益活动,让更多医生和患者受益。
专家风采
(陈晓军教授于ASGO 2025会场风采)
图源:图片由陈晓军教授提供
责编:霍盼